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牵引

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牵引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重任,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摆在我国面前的风险挑战可谓前所未有。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面对新挑战,市场监管人注重发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作用,“精”字为重提质效,“严”字为先筑门槛,“信”字为要暖企心,“快”字为效抓落实,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强化计量保障 “硬核”帮扶企业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全国各级计量技术机构便紧急行动起来,与病毒“拼速度”,加强疫情防控急需的计量标准、标准物质、计量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计量保障。

截至6月30日,全国共组织各级计量机构出动人员60.1万余人次,检定温度计量器具37.4万余台件,校准温度计量器具90.6万余台件,检定或校准其他医用计量器具85.1万余台件,开展计量技术服务151.6万余次,服务医疗卫生单位5.8万余家,服务其他单位(包括机场、车站、高速公路等)12万余家,服务复工复产企业55万余家,为复工复产企业检定校准计量器具1205万余台件,为复工复产企业减免检定校准费用8.5亿元。

中国计量检测研究院通过两个多月的坚守和连续不断的艰苦攻关,成功研发出核酸检测、免疫检测、设备校准等3个系列19种新冠病毒检测“砝码”——国家标准物质,为新冠病毒准确检测量身打造了精准“校正体系”,从此“诊得准”有了坚实的计量保障。此外,该院适时提出新冠病毒核酸测量国际比对,获得国际计量界高度认可,让我国成为了此项比对的主导者,系列标准物质也由此将成为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的共同“砝码”,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

温度、生物、医学、电离辐射、临床医学等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利用微信群建立了5个技术交流平台,由相关领域计量专家及时解答一线人员遇到的防疫相关仪器检定校准技术问题800多个,为全国各地对红外测温设备、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PCR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用诊断仪器的校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部署,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复工复产十条,各地纷纷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出台各项措施,如开辟型式评价绿色通道,实行计量型式评价专人受理,缩短试验时间;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技术服务的到期计量标准器具,经所在单位自行核查满足相关技术要求,可适当延长有效期;减免企业检定校准费用等。截至3月31日,全国计量部门服务复工复产企业11.7万余家,为复工复产企业检定校准计量器具230.6万余台件,为复工复产企业减免检定校准费用1.71亿元。

强化标准引领 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发生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积极部署,全国标准化工作者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为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月18日,国家标准委秘书处公开征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标准提案,要求总结推广我国疫情防控的经验做法,为国际社会做好重大疫情防控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3月5日,国家标准委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通知》,各标准化技术组织积极响应。紧接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相关标准化工作迅速展开,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重点围绕消毒剂、隔离衣、应急物资分类等与疫情防控紧密相关的卫生防护和灾害应急管理领域,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为满足我国疫情防护用品对外贸易需求,助力我国对世界各国疫情防控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国家标准委下达《医用防护 口罩技术要求》等17项疫情防护国家标准外文版计划,有关技术委员会迅速行动,高效完成了疫情急需国家标准外文版译制。

4月,随着一系列标准化工作稳健推进,国家标准委下达《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质量评价要求》等8项国家标准计划;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积极推动疫情防控相关国际标准免费向社会公开,免费公开了医用肺呼吸机、防护服、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等33项国际标准;将我国抗疫标准信息向ISO其他163个成员开放,共享中国抗疫标准信息;采用快速程序制定发布了《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从立项到发布仅用了14天;发布《手消毒剂通用要求》等1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主要涉及消毒剂、消毒器械、医疗设备等疫情防控亟需的重点领域。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座机:

0335-3502789

0335-3502567

0335-3661766

地址:秦皇岛市海港区世纪港湾B座2006室

QR code